2022-02-14
海报观潮丨什么样的国产电影最动人心
海报新闻评论员 张静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的暑期档与往常不太一样。国家电影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8日7时,2023年电影暑期档票房达178亿元,超过2019年的177.79亿元,创造了暑期档新的票房记录。《消失的她》《孤注一掷》《八角笼中》《封神第一部》《长安三万里》位列票房榜前五名。
其实不只是今年的暑期档,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引发全网热议,比如去年的《独行月球》,年初的《流浪地球2》《无名》《满江红》等。
票房的背后是人心,近两年国产影片步步攀升的上座率,就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国产电影最动人心。
讲故事,讲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用影片讲述中国故事是近几年国产电影最多见的主题形式,其中不乏好作品,但有的并未能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么,好的中国故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这些优秀国产电影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的“中国化”,比如《长安三万里》,它取材于大唐盛世,里面的人物都是人们熟知的诗人,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等一大批观众熟知的盛唐才子,通过部分非虚构的历史经历和虚构的人物性格,创造了让观众具有亲切感的历史场景,这份盛唐时期独有的浪漫,就是一种“中国化”。
再比如春节档爆火的《满江红》,借用了岳飞与秦桧的历史故事,加上诙谐、幽默的表现形式,将大部分观众都了解的一段厚重历史故事演绎出来。这种代代相传的家国大义和价值认同,就是一种“中国化”。
当然,“中国化”不仅仅是指中国的历史故事。其实在《流浪地球》《独行月球》这类科幻电影中,仍然有“中国化”。比如《流浪地球》电影的故事内核“带着地球去流浪”,这本身就是中国“家园意识”的体现,而《独行月球》中表达的对地球的眷恋也是中国“故土难离”价值观的升华。从个体到家国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科幻电影正在用科幻的方式构建起“中国化”话语体系。
“中国化”的中国故事,不仅仅是来自中国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其中暗含的中国意志与民族精神,这些遵循观众文化理念能够激起广泛认同感的故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最动人心。
传承文化,润物细无声地传承
影视作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输出方式,在带给观众娱乐感的同时,也传递文化价值和精神体验感。以往的有些国产电影,之所以被观众诟病,因为他们总是刻板地讲述着努力、刻苦的正面故事,其中的说教感让观众们不免有一些抵触。
而近几年的国产电影,正在用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将家国大义、爱国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暗藏于人们熟知、熟识的故事情景中,当观众在一个又一个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物角色中看到这些精神力量时,影视作品的文化价值便被无限放大。
比如暑期档的《封神第一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具有天然的文化认同和群体凝聚力,通过神话故事的影视化创新,塑造出了具有象征性的人物形象,《封神第一部》中的姬发、商纣王和姜子牙,通过“姬发与饕餮追赶作战”“殷寿征讨冀州侯苏护”等场景,让古老的神话故事生动起来,从中构建起集体记忆和文化自信。再如春节档的《无名》,在烧脑紧张的谍战影片情绪中,“用生命与热血保卫祖国”便悄悄融入观众的心里,成为一种共识。
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强行灌输的,它应当如水一样缓缓流入,像一种生态、一种环境,悄无声息地营造起来,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出现在《长安三万里》的剧情中时,那份从心底流出的感动和激情就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认同,被这些影片激荡起的每一丝情绪,都是文化在我们身体里流淌的印记。
满园花开,百花齐放才是春
今年的暑期档,还有一个新特点。不同于前几年几部爆款影片头部效应带动一个档期的一般规律,今年暑期档更加百花齐放、势均力敌。今年票房榜榜首的五部影片,票房相差并不大,整体呈现出“爆款频出”的盛况。
“多元化”正是国产影片一路“狂飙”的法宝之一。回看近几年的热门电影,历史剧情、科幻电影、国漫影片、悬疑片、谍战片......各种类型的电影组成了国产电影的新生态。比如此次暑期档爆火的《孤注一掷》《消失的她》,都是悬疑犯罪剧,通过紧张的剧情和备受观众喜欢的悬疑氛围,揭示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而与它们气质完全不同,《八角笼中》讲述了失意的中年男人向腾辉带领一群孩子突出命运重围的励志故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通过电影的形式将真实可感的众生百态放到了大屏幕上,带给观众平凡生活里的感动和震撼。
此次暑期档这种多元化、多样性的中国电影新格局正是中国电影行业“蛋糕”越做越大的结果,不同的观众、不同的观影需求分别被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更真实地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与时代共振,与观众共情。
国产电影生长于中国独有的文化环境,这些带有传统的文化底蕴和中华哲学观的电影作品,正在拥有属于中国电影的独特文化表述,它们在一个个假期档中,变得更深沉、更有力量,不断地用它们的文化内核直击人心。
标签: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