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4
武则天与中国石窟寺 | 活动回顾
来源:中华书局 时间:2023-05-30 15:03:16
以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中国石窟,代表着中国建筑艺术和宗教艺术结合的高度。而这些石窟的开掘与建造,和当权者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尤其是龙门石窟和莫高窟,更与女皇武则天有着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纠葛。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5.19中国旅游日”前夕,5月15日中午,中华书局上海聚珍文化“聚珍十二点·午间日读书”直播活动又如约而至,聚珍文化编辑黄飞立和周天同读者一起分享《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和《龙门石窟供养人》的精彩内容。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01
(资料图)
中国石窟传布与基本特征
石窟,是指为礼佛而在荒山野岭人工开凿的石窟寺,且在崖壁上雕凿种种佛的形象和佛教绘画作品,是中国佛教建筑的一种特殊样式,其建造理念源自印度,逐渐中国化、本土化。 古印度石窟寺作为礼佛的建筑环境,有“支提”(caitya)和“精舍”(vihara)两种样式。前者的平面,前方后圆,俗称马蹄形,入窟是一个长方形平面的空间,是信徒诵经礼佛的场所,再入内,是平面为长方形的一个空间连接一个半圆形的空间,在半圆形的中部,有一个塔柱,供信徒绕塔柱礼佛念经,传到中国,即所谓中心塔柱式;后者的平面一般为方形,窟室后壁安置舍利塔,或者设讲堂,在窟壁上开凿许多小窟,有的为佛龛,有的供信徒栖身于此。中国石窟的形制,基本依此而来,但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后者,同时加进了许多中国本土建筑的元素。 佛教经瓦罕走廊传入中国,最先是在今新疆地区落地生根,代表性的有克孜尔石窟、昌马石窟、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有着浓厚的古印度和犍陀罗等风格。如早期克孜尔石窟的形制,接近于印度石窟寺的原型。其平面多作长方形,有相连的前后室,其主要特征就是印度式的中心塔柱的建造。塔柱的平面为方形,柱的四个立面上,凿出佛龛,龛内安置佛像,其中以塔柱主立面凿出佛龛为多见。佛龛之上,装饰以飞天或者伎乐天,渲染崇佛的佛教氛围。无论毗珂罗窟(禅窟)还是支提窟(礼拜窟)这两大克孜尔石窟类型,其内部空间,都是以中心塔柱为特征的。 莫高窟北魏254窟中心塔柱 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后,佛教的石窟走廊也逐渐形成,整个甘肃境内,佛教石窟星罗棋布,类型丰富。位于今武威黄羊河水库旁的天梯山石窟被称为“石窟鼻祖”,建造模式被称为“凉州模式”(宿白先生语),其建造主持者昙曜后来又在北魏督修了云冈石窟,形成新的“云冈模式”。但云冈第16—20窟即所谓“昙曜五窟”的平面还是不甚规整的椭圆形,而窟顶和壁面,尚未经过细致的美学意义的加工处理,比较粗糙,还处在中国石窟寺的早期阶段。 后来,凿窟的技术和艺术有了进步,平面多取方形,如晚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就是如此。窟内的装饰丰富起来,窟门多雕以火焰券面装饰。为求采光,门上设方形小窗。5世纪末6世纪初所开凿的麦积山、响堂山和天龙山等石窟,中国化的特点更为明显,有些石窟在窟的前部做出列柱前廊,使得石窟外观以木构殿廊样式昭示于天下,其柱础、栌斗、阑额、券杀与廊的艺术,都具有本土化风格和情调。 自此,石窟的开凿遍布中华大地,北到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东到山东济南千佛山、浙江杭州飞来峰、福建泉州清源山,西南到重庆大足石刻、四川安岳石窟、云南剑川石窟……形制丰富,各具特色。 石窟寺不同于一般寺院的地方,首先是它的材质是石头。以石为材料,以山石为环境,始终是中国石窟寺营构的“石崇拜”。但也有不少例外,比如敦煌石窟地处干燥低温地带,其地质由沙石构成,崖壁属于玉门系砾石,砾石和沙土混凝,有利于开凿,却不大适宜在崖壁上雕刻。所以敦煌不以石刻著名,却发展出灿烂的泥塑和壁画,而且敷彩丰富强烈。麦积山石窟亦如此,石质疏松,宜于凿窟而不宜于石雕,因而其造像以泥塑为主,并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响堂山石窟。其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是在窟前廊的上部崖面上,重构覆钵式塔形的浮雕。塔的形制糅入石窟文化,是响堂山石窟的一个创造。假如把一个石窟比作一所寺院,那么崖面上的塔顶造型,便是寺庙屋顶与塔顶的一个重叠式的“蒙太奇”。在山崖凿筑佛窟,蕴含着“因山为寺”的佛教崇拜理念;而塔形建于窟上,不如说是“因山为塔”思想的表现。02
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鸣沙山东麓。敦煌石窟是莫高窟(又名“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等众多石窟的统称,其中以莫高窟规模最大,由乐僔和尚开凿于366年,历经千余年而不断。 莫高窟与鸣沙山 就敦煌石窟的形制本身而言,在魏窟的外部,设人字形坡顶前室,平面作长方形,近后壁处还有中心柱,也有不设中心柱的,只在洞壁上凿出佛龛,以安置佛像。窟顶作四面坡顶,形似覆斗,还有藻井。隋窟形制与魏窟相似,但是中心柱的平面为方形,仅三面凿出佛龛,一面无龛。 唐代凿窟最力。其窟平面呈正方形,空间宽敞,窟顶为覆斗形,设四方藻井。前室凿出连接邻窟的通道,加木构窟檐和廊道。其上盛饰华彩,似有“云雾生于户牖”之美。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化的程度越来越深。 1900年随着藏经洞的发现,莫高窟再次扬名天下,并形成了一门专学——敦煌学。大同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4世纪末,北魏由盛乐迁都平城(今大同)后由皇室主持开凿,直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停建,持续近百年。其中第1、2窟大约开凿于孝文帝时期,都取中心塔柱式,却模仿三层木塔样。第3窟相传为昙曜译经处,其空间为云冈窟中最大。北魏初所建的窟不设佛像,仅在窟的上部凿出弥勒。第12窟前室外部凿出屋檐模样,前列四柱,设三门,明明是石筑,却做出木构形制。 第16—20窟称“昙曜五窟”,其平面是不规则的椭圆形,顶为穹隆,形制古朴。五窟主像都象征帝王,即北魏道人统法果所说的皇帝“即是当今如来”,体现了云冈石窟鲜明的国家、皇室色彩。 昙曜五窟洛阳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郊伊河畔,分东、西两山,南北走向,故又称伊阙。该窟群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到唐代为止,历时约五百年。以唐为最盛,凿窟最多,约占全部窟龛的三分之二,又以武则天时期题记最多。 与云冈石窟相同的,是龙门亦属于皇家石窟;与云冈不同的,则是龙门石窟的平面多为方形,它放弃了前后室制,而采用独室制。不见生糙的椭圆形空间形制,没有印度石窟原型的中心塔柱,也不做出檐口柱廊,这足以说明龙门石窟的中国化程度元比克孜尔、云冈为深。 东山隔伊河望向西山大卢舍那像龛天水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岭西脉小陇山,属丹霞地貌,孤峰突起,形似麦垛,故名。后秦姚兴凿山而建,与敦煌石窟一样,开凿修建亦绵延千余年。在中国四大石窟中,以麦积山石窟景色最为秀丽,“麦积烟雨”位列秦州八景之首。 麦积烟雨 麦积山石窟的人物塑像造诣极高。如西魏诸窟,人物体态生动多姿,衣着以褒衣博带式的袈裟或者交领襦袍为多见,而足登方头和云头之履,雕塑手法极为细腻娴熟。麦积山石窟因而被誉为“东方雕塑馆”。03
武则天与莫高窟、龙门的因缘
敦煌96窟与武则天
初次来敦煌的人,都会被高达45米的九层楼所吸引,以为它是一座独立的楼阁,但其实它只是96窟的窟檐。所谓窟檐,就是石窟的木结构外檐,用于遮挡风沙雨雪。莫高窟最有名的窟檐非九层楼莫属,它已经成了莫高窟的标志,它守护的就是身后洞窟中莫高窟最大的佛像,以及关于武则天的一段往事。 敦煌莫高窟九层楼 公元690年,武后临朝称制已久,但朝野异议仍不绝于耳。武则天急需为她的行为寻找政治上的合法性。而此时她的“面首”薛怀义等人, 及时进献了《大云经》及《大云经疏》。《大云经》是名僧昙无谶的译作,其中有“净光天女”的故事:她崇尚佛法,曾于佛前听讲经,之后轮回转世成为国王。薛怀义等人借此将武则天渲染成“净光天女”, 暗示其当为皇帝;而《大云经疏》则由薛怀义等人精心炮制,暗示武则天是弥勒转世,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净土世界。 武则天迅速将其颁布天下,并命令长安、洛阳两京与各州修建大云寺,寺中需藏《大云经》,由僧人定期宣讲,并造弥勒像,让天下人都知道她就是弥勒降生。作好舆论准备后,武则天于是年九月正式称帝,建立武周。而遥远的敦煌,也接收到了这一旨意,当地大族阴氏希旨而建,据说此弥勒大佛的脸部就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面容塑造的,其身上的衣裙也是唐代流行的抹胸装。大佛是目前仅次于乐山大佛、荣县大佛的中国第三高的古代佛像,也是最高的室内佛像。 唐时曾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大佛却幸存下来,这主要跟它特殊的制造工艺有关。与敦煌其他中小型塑像采用的“木骨泥塑” 工艺不同,96 窟大佛等超大型塑像采用的是“石胎泥塑”的建造方法:先在崖壁上凿刻成大体石胎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最后进行彩绘。这次强震仅仅是震坏了大佛的外部,中间的石胎未受损伤。因此,虽然96窟大佛在后代经过多次重修,但今天我们依然能够领略到其浓郁的唐风。龙门卢舍那造像与武则天
龙门石窟的核心景观就是位于西山的大卢舍那像龛。位于C位的卢舍那佛像方额广颐,既是智慧的象征,也是宽厚仁慈的象征。据说,这副面容也是按照武则天的样貌塑造的,当地人甚至把这尊佛像称为“武则天像”。 卢舍那像龛的位置经由巧妙的设计,通过延迟、引导参观者观赏佛像的体验,从而达到累积心理预期的效果。今天的游客从北边进入龙门石窟(这很可能也是唐代参观者从洛阳由陆路抵达石窟的体验),在缓慢攀登这些陡峭的台阶时,首先看见的是台阶顶部露出的宏伟壮观的主佛头部,当游客凝视主佛时,卢舍那佛像的眼睛似乎也在凝视着游客。卢舍那大佛表情深邃,代表了三昧,或“定”,即一种深层的冥想状态。已经遭到毁坏的身体却烘托了卢舍那大佛匀称而沉思的面部以及外袍笼罩下完美而静止的躯干。 尽管造像铭文中很明确地说卢舍那像龛是由唐高宗发起开凿,皇后武则天捐出了自己的脂粉钱以协助,但是很多人还是坚信该龛的原始供养人就是武后,认为她大规模地修庙宇、开石窟、造大像,就是为自己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卢舍那像仿照武则天面容,一反佛和菩萨为男性的传统惯例,自出机杼地采用了女性的外貌特征来塑造佛像。武则天是有意识地利用佛教、佛教机构以及佛教工程来神话自己,而且自她在655年被封为皇后起,就开始了这一事业。以卢舍那作为自我表征是武则天早期政治和宗教手段的第一步,此后,她于693年宣称自己为转轮王,694年又自号“慈氏”,即弥勒,至此,她利用佛教舆论的手段达到了顶峰。 不过也有人不认同这种说法。据卢舍那像龛铭文,卢舍那佛是高宗皇帝所造,而武后仅仅资助了钱财,即著名的二万贯“脂粉钱”。而且此龛完工于武则天封为皇后不久,她不可能超越唐高宗去突出自己,把佛像搞成自己的形象。 卢舍那佛像是武则天的肖像吗?佛像理想、庄严且圆润的脸庞呈现出“女性”的特征,甚至那神秘莫测的表情,能够使人想到这位冷酷无情的篡位者。这个观点具有吸引力,可能是因为当我们看见这张7世纪的面容时,由其面部特征就能想到那个以自己的名义统治中国的唯一女性。然而,巨幅肖像出现的时间似乎和她晚年所获得的权力声誉是匹配的,但是她在向权力顶峰攀爬的时间,也是像龛建造的时间,与她所追求的角色是不相符的。当皇帝在世时,武则天的每一个公众行为所表示的姿态都是为了辅佐好皇帝。因此在卢舍那造像记中唯一陈述和武则天相关的事实就是她出“脂粉钱两万贯”。 这个问题还可以继续探讨下去,也许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 简单的榫卯如何演变为宏丽的城市? 了解中国建筑,读《建筑中国》就对了! 《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王振复 著 简体横排 16开 精装 978-7-101-15189-3 59.00元 中国建筑,构件千变万化,门类林林总总,关乎技术,更是艺术;小到残砖片瓦,大到城池营构,处处体现美的用心,更是中国人宇宙时空观念的展现。气韵生动,流转不息。中国建筑,于斯观止。让我们回到中古洛阳,
开启一场龙门石窟的历史与艺术之旅。
《龙门石窟供养人》 [美]倪雅梅 著 陈朝阳 译 赵诣、朱品岩 校译 龙门石窟研究院 编 简体横排 32开 平装 978-7-101-14761-2 46.00元 本书主要以龙门石窟题记中呈现的供养人信息及其造像活动为线索,讨论了北魏至唐代佛教造像活动与政治的关系。其中涉及北魏皇帝与佛教信仰的关系,皇帝造像活动的社会和精神功效,造像题记的叙述与供养人身份、性别的联系,不同造像以及唐代皇室成员(特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造像活动与其政治利益诉求的关系,以及皇帝身边宦官的捐资造像行为,等等。作者梳理了窟龛内部结构和外围信息,以理解供养人开凿造像的目的,通过供养人来了解龙门石窟。标签:
独特涂装 MINI COUNTRYMAN特别版官图
<< 上一篇
最后一页
下一篇 >>
- 精心推荐
X 关闭
X 关闭